中国经济未来风险通缩大于通胀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2-10-17
- 浏览量:573
10月14日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CPI已从2011年最高的6.5%回落到1.9%;而另一个更关键的数据PPI9月份为负增长3.6%、连续5个月在负值区间运行并创下了35个月新低。这是2009年11月以来的新低。
过去30年,投资、信贷扩张、货币超发、经济过热导致的中国经济通胀现象,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大敌。通胀也始终是制约中国央行施展货币信贷刺激“神技”的杀手。控制通胀、稳定币值是央行的首要职责甚至是唯一的使命。这点,全球各国央行皆然。
近期,全球最大的两家央行,欧洲央行的OMT和美国美联储的QE3接连出招释出货币大放水行动,让全球担心通胀未来再次来袭。中国央行至今始终未见任何货币宽松行动,这更多源于过去长期非量化宽松货币和信贷大扩张政策导致通胀和高房价,目前仍在被治理过程中。从这点就可理解,为什么央行没有跟随美联储和欧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随风起舞了。
而也有专家认为,中国经济未来风险通缩大于通胀。
通胀与通缩从本质上说都货币现象,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但两面的情形完全不同。超发货币导致通胀,但继续增发货币却不一定能解决通缩问题。这就是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的原理。
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十年牛市周期结束,价格还会持续下降几年。这意味着PPI还会持续下降。如果房价下跌甚至房地产泡沫破灭,所有在过去10年周期中资产负债表扩张了多倍的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银行,都将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中。未来这些单位降低负债率、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是他们存活下去唯一要做的事情。
过去经济的主基调是企业追求资产规模最大化,而未来经济主基调被迫进入企业追求负债最小化的经济程序和模式之中。
通缩远比通胀更难治理。这就像你不能通过继续借债去解决债务过大的问题一样,央行更不能通过货币增发去解决过去货币超发造成的问题。看看过去20多年日本经济通缩所导致的零增长,就可以知道这点。
好在中央政府负债率极低国债与GDP之比还不到17%,家庭负债率也远比西方国家低得多。但治“病”需要先搞清“病”因,病因不清不可乱用药。
上一篇:出于环保考虑 稀土采矿证将缩减
下一篇:福州海关新出台措施促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