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形势浅析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2-09-13
- 浏览量:1021
众所周知,在初级产品国际市场上,中国从未握有主导权。以石油定价机制来说,目前国际石油的定价载体是三大期货市场和五大现货市场。国际市场石油交易大多以各主要地区的基准油为定价参考,以基准油在交货或提单日前后某一段时间内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价格加上升贴水作为原油贸易的最终结算价格。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纽约商业交易所的西德克萨斯原油价格和伦敦商品交易所的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二者被视为全球石油市场两个最重要的定价基准。过去,油价走势主要取决于基本供求关系的变化,1980年代以前的石油定价权主要掌握在欧佩克手中。但是,自从纽约、伦敦两大期货交易所成立之后,期货市场价格在国际石油定价中逐渐扮演主要角色。石油价格的定价权也从欧佩克逐渐转移到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一些金融机构和英美石油公司掌控了国际油价的定价权。特别是影响力极大的投资银行,通过期货这一合法但监管漏洞很大的金融工具,利用它们对相关信息的垄断与话语权的操纵,诱使石油价格按照它们预期的目标变动。
而在上述定价机制形成过程中,中国企业基本被排除在外。
中国企业在石油和铁矿石等大宗初级商品定价权上的缺失,在折射出中国依然处于不平等国际分工地位的同时,也对中国羸弱的产业控制力提出了亮起了红灯。
中国目前的经济规模还只有7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1%左右。即便如此,中国已经是诸多初级产品的最大消费国,对外资源依赖程度显著上升。假如若干年后中国的经济规模比肩美国,对世界资源的依赖程度将更加严重。届时中国未必具备美国那样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一旦资源供应国掐住我们的脖子,中国经济发展恐难持续。
也许,中国企业要从上游供应商以及国际投行那儿最终博得定价主导权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在“资源为王”时代,缺失初级产品定价权的中国既要运用国际通行规则与上游企业展开高水准博弈,也要打进被国际大投行控制的期货市场体系;更要在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同时,尽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早日形成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
上一篇:中国经济转型概述